首页 都市小说 大明权臣:从嘉靖朝科举开始

第4章:良田百亩

  “嗯,王老伯这是我孟浪了,远儿的年纪确实太小了,过些年再说吧。”

  ………

  李时珍兄弟俩告辞离开的时候,李时珍特地找到了王远,送出了一个木牌。

  “远儿,我知你收集那些药材是打算卖钱,不过你年岁太浅,很多事情不知道。

  在咱们大明,除了人参、灵芝这些珍贵的,普通药材是使用不完的。

  所有的药铺背后都有一个师门,而这些药铺里的药材,都是由专门的药商运送。

  像你们这些普通百姓,除非是人参、灵芝这些珍稀药材,其余的他们都是不会收的。

  否则你们后山这么多药材,也不会没人想到去售卖。

  武宁县城的回春堂掌柜,是我祖父的徒弟,和我父亲是师兄弟关系。

  我届时会和他打个招呼,你拿着我的木牌前去就可以了,到时候他会收你家的土茯苓。”

  王远听了也是了然,在这个官本位的世界,所有有利可图的地方,肯定是有势力的。

  王远正准备放弃卖药材这个打算,不过被李时珍最后一句话给震惊到了。

  “东璧先生,这是为什么?无功不受禄,先生对我家已经有大恩,现在又……我家实在无以为报呀。”

  “远儿无需如此,就算看在我的面子上,药铺最多也只会收土茯苓这一种药材。

  而这种药材价格不高,从远处运来也是没有多大的利润,让给你们也没有多大的事情。”

  李时珍没解释原因,王远也不好追问,只得收下木牌,道了一声谢。

  ………

  踏着有些西斜的阳光,李时珍一行四人走上了归途。

  李果珍突然问道:“二弟,你为何将木牌送给那王家小儿,你们最后又聊了些啥?”

  “大哥,你也知道现在药铺是个什么情况?那小孩弄的土茯苓,药铺根本就不会收。

  我想着到时候,和回春堂掌柜商量一下,让他们回春堂日后使用的土茯苓,就在王家收购。”

  “二弟,这是为什么?你应该知道这样是有些犯忌讳的,损害的是咱们师门的利益。

  虽然这土茯苓的利润低,师门看在祖父的面子上,不会说什么,但是咱们祖父并不是师门大弟子。

  更何况咱们对他们王家有恩,没必要做到这一步呀。

  还有你此前说的,代父收徒也有些唐突了。不过五岁小孩能知道一些啥。

  先不说有没有学医的天份,到时候去了咱们药铺,能照顾好自己吗?”

  李时珍看向了大哥,用真诚的语气说道:“大哥,我实话实说,我在看到那王远的时候,有一种特殊的感觉。

  这孩子的未来不可限量,所以我才如此,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。既然已经施恩,不妨加深恩情好了。

  更何况这土茯苓利润并不大,而且使用量也不多,师门那里也不会过多苛责。”

  李果珍听后也有些犹豫,这个时代对于天人感应,还是十分相信的。

  尤其是这种特殊的心血来潮,往往十分准确。

  “既然如此,就这般吧。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事,你高兴就好。”

  ………

  “阿爷,那个东璧先生就是这样跟我讲的。呐,这就是那个木牌。”

  爷爷接过木牌仔细打量了起来,这木牌只是普通的木材,不过从上面的包浆,就可以看出佩戴的时间很长。

  木牌正面是一种草药,背面写着李时珍三个字。

  “东璧先生真的是这样说的吗?他才见过你第一次?就知道你有读书的才能?”

  王远虽然有些心虚,但为了前途,脸不红气不喘的大声说道:

  “没错,东璧先生就是这样和我说的。你看为了支持我读书,东璧先生还将他的木牌留给了我。

  而且他和回春堂掌柜打好招呼了,咱们凭借这块木牌,就可以将咱们制作好的土茯苓卖过去。”

  爷爷虽然很震惊,但是在他看来,自家大孙十分聪慧。

  有谁家的孩子半岁能言,一岁能跑,三岁口齿伶俐、能照顾好自己,五岁就能帮他们算清缴税的数量。

  别说和同龄的小孩相比,便是他的那几个儿子也无法相比,这简直就是神童。

  所以在他看来,有见识的东璧先生能一眼看出,自家大孙聪慧,是十分合理的。

  爷爷看了一圈周围,家里的男人们都趁着天色还早下地干活了,女人们也各有自己的事情做。

  瞧见没人注意他们,爷爷牵起王远的手,就向着主屋走去。

  “老婆子,去把门关上。”

  在屋里缝补衣物的奶奶,看见爷孙俩进来,虽然有些疑惑,但还是先去关门。

  奶奶一回头,便看见爷爷在翻,她陪嫁过来的嫁妆箱。

  “老头子,你干嘛呢?”

  爷爷摆了摆手,示意奶奶上前。

  “咱家的钱放哪了?怎么找不着了?”

  “在这里,前些天你又存进去一笔钱,不放心再放这大箱子里藏在了床下,你忘了吗?”

  奶奶从床下,拎出了一个人头大的瓦罐,瓦罐十分平常,就像是腌菜的罐子一样。

  不过从奶奶那吃力的动作,就能看出分量不轻。

  揭开瓦罐上的油纸,爷爷小心的从里面,将东西都倒了出来。

  瓦罐内都是一个个碎银子,有少数几个完整的元宝。除此之外,就是一叠整齐的纸张。

  爷爷并没有看那些银子,而是十分郑重的将那些纸张打开,一一平整好,这才眉开眼笑道。

  “远儿,你知道咱们家最贵重的是什么吗?”

  王远歪头想了想,随后十分肯定的说道:“田地。”

  爷爷听后十分惊讶,本以为自家大孙会说是银子。

  “没错,咱们家最珍贵的就是那一百亩田地,尤其是那三十亩的水浇地。

  说起来这三十亩水浇地,还是你奶奶的陪嫁哩。爷爷我这三十多年,只积攒下二十亩中等田,五十亩下等田。”

  就这一下王远也被惊讶到了,之前爷爷没说,王远也不清楚。

  没想到自家竟然有百亩良田,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:

  上等田(水浇地):25两一亩。

  中等田:14两一亩。

  下等田:8两一亩。

  心算了片刻,王远突然惊呼:

  “阿爷,这么说咱们家这百亩良田,足足价值1430两,算得上是一方小地主了。

  但为啥咱们家日子过得这么苦?村长家有多少土地?为什么见他家隔三差五的吃肉?”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